總網頁瀏覽量

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

我不要「勞退」


        近日為了勞退基金即將破產的消息,引發軍公教退職人員年終慰問金遭到刪除,也使得原本安定的台灣社會,瀰漫著一股不安的氛圍。民眾其實是相當敏感的,不只是許多的勞工朋友,甚至連妻子也在問我,是否要將勞退繳的錢,申請一次提領?以免日後基金破產領不到。

        面對此一問題,我無法回答,因為如果大家都一次提領,只是加速基金破產;若是配合改革繼續下去,也只是延長破產的時間而已。所以只能向朋友及妻子說明個人的看法,居然都能獲得認同,因而斗膽在此提出建議,請朋友們參考是否可行?

        其實我自軍中退伍後,妻子及朋友就一直要我加入公會勞保,等六十五歲以後,還能領一筆勞退金;幾經評估,我選擇不要「勞保」。因為我看到了種種不合理的現象,認定了勞退終將破產的結果。所以我決定不加勞保,而將原本規劃加入勞保的錢,買了一份投資型保單,時至今日,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!
 
        回顧當時,所看到的不合理現象,有下列幾點:
  1. 一個制度施行,可以保障所有的人民,以極低的保費,在繳交相當的年資後,就可以獲得終身領取一定金額的保障,在設計上,似乎全世界都沒有這麼好的保險產品;我想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財力,足以承擔如此的財政支出。
  2. 勞退制度的設計,居然可以漏洞百出,任由資方或勞方大鑽漏洞。就以加保費率計算而言,政府訂定出基本工資這個標準,資方就名正言順的將勞工薪資計算,全數降低至最低基本工資,據以加保以降低保費支出。而勞工們為了保有工作,又能減輕保費支出,自然得全盤接受。尤有甚者,勞工在屆退幾年前,欲調高薪資標準,藉以提高可領取的金額,相關保費差額,由勞工自行補足的案例,比比皆是。而自費加公會,藉以賺取勞退金的案例,就更是眾所周知;試問這樣的制度,勞退基金能不倒嗎?
  3. 台灣出生率降低,已邁入老齡化社會,國人平均壽命又不斷地延長,姑且不問薪資所得是不是增加?可以確定的是繳錢的人越來越少,而領錢的人越來越多,勞退基金能不倒嗎?
        所以我認為政府針對這個問題,無論要如何修改勞退制度,終將避免不了要破產的結果。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,我建議政府考慮下列作為,請參考!
  1. 清結勞退基金,將民眾所繳的錢,逐年編列預算計息分期償還。請民眾依據自身所需,自行規畫退休保險需求。
  2. 資方所繳交的部分,同意提列為公司經營損失,將相關損失納為降稅考量,補償資方損失。
  3. 鼓勵各大保險公司設計完善退休安養保險產品,提供民眾選擇加保,降低退休後的風險。
  4. 視政府財政狀況,規畫完善的安養設施,針對真正少數弱勢給予合宜的福利救濟,確保人民都能享有一定水準的退休安養照顧,以消彌弱勢對老無所養的疑慮。

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

無言以對


        擔任社區志工數年,與許多的老人家都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係;在台灣逐漸步入老齡化的社會之際,這群已是年邁的老人家們,始終保持著規律簡樸的生活型態,也扮演社會結構中一股穩定的力量。

        但近日,這種安定的感覺已不再;就以不久前接到的電話為例,伯伯一唸就是半個小時,他是單身榮民,年少時就已投身軍旅,歷經政府遷台的動盪與保衛台灣的戰爭,還曾獲選為國軍英雄,以校級中階退伍。數十年來,就依賴著幾萬元的月退俸及年終慰問金自理生活。在他的觀念中,只要是自己能做的,絕不要給政府添麻煩,因為政府所給予的保障,對他已是足夠。看他有條不紊地規劃自己的日常支出及安老計畫,數十年如一日;對政府的種種政策,一直是保持堅定不移的支持。

        時至今日,他卻變了!明顯的感受到焦躁不平,強烈地表達出被他捍衛的國家背叛的感覺。規律穩定的生活不再,常常打電話抱怨,從立委服務處,政府各級機關,一直到我。用他濃重的鄉音說著:他並未犯錯,為什麼要扣減他的年終慰問金?特別是在年終將屆,正需用錢之際?若這是不當所得,為什麼已行之多年?甚至歷經民進黨執政的八年?為什麼修正規定立即就執行?連讓他緩衝調整生活規畫的時間都沒有?…..

        面對這麼多的為什麼?我不知道,也沒答案,只能無言以對。但是我想問:

如此的政策能讓社會更安定還是更動盪?

政府節省下來的二百億預算,創造了更多的經濟效益嗎?還是實質地解決了各個基金都將面臨破產的問題?

如果政府再花二百億,能買回這些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與支持嗎?

難道這就是真正的公平正義嗎?

        我真的不知道?還是只能無言以對」!……

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

終於知道甚麼是「無感」政府


        這兩天常被朋友消遣,說我不夠「忠良」,我始終搞不清楚為什麼?追問細究之下才知,原來:行政院宣布調整年終慰問金發放標準,馬英九總統今天(24)高度肯定行政院長陳冲在此議題上反應快速睿智,提出的方案兼顧「照顧弱勢」及「關懷忠良」。---引述中央廣播電台新聞。若依此來看,我從軍報效國家二十餘年,可能真是不夠「忠良」,以致面臨現今這諸般羞辱式的對待!

        之前一直讓人批評是「無感」的馬政府,我始終不知為何?但在看到「理財以存款為主的馬英九夫婦,存款較上次申報增加310萬,達7,372萬元。---引述中時電子報。以及政府首長們的存款數字後,相較於我們基層軍公教退職人員,終於知道「無感」政府所為何來!

        回顧前幾年金融海嘯時,景氣低迷,為刺激景氣活絡經濟,政府實施發放每人三千六百元消費券的政策;若在當時是依正確的政策,時至今日,景氣燈號連九藍,亦處在經濟低迷之際,但為何還要砍掉軍公教退職人員已通過預算的年終慰問金?如此政策難道就會刺激景氣活絡經濟嗎?由近日股市成交量持續創新低,年底買氣可想而知!
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 想想身為三軍統帥的馬總統,對近日飽受不實言論詆毀扭曲的軍人同袍,非但未能挺身澄清捍衛,反而無感似地將軍公教推上祭台,面對其領導這般政策反覆的政府,看在民眾及其他往來的友邦人士眼中,無怪乎被定位為「無感」政府。


領導者應有的認知


        打從學校畢業踏入職場,一直擔任的職務都是基層主管,有多年的領導經驗,深知人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見解面對諸多層面的狀況及意見,領導者在決策時實有難為之處。就現今政府面對社會議題的種種決策及作法,提醒領導者應審慎考慮的事項,僅供參考!

一、信任得來不易,切莫輕率破壞。

        企業要正常營運獲利,經營者與員工及股東間相互的認知與信任關係非常重要。彼此一定要有堅實的信任關係,才能使企業順利運作獲利。企業與員工的關係,可類比為政府與軍公教人員的關係,而人民就像是股東,推選出經營者領導企業運作,以創造出績效利潤。企業經營者固然須為股東權益負責,但更應為員工生計負責。當企業因績效不善,導致股東權益受損時,應受檢討的是經營者的策略及管理有無缺失?資源有無錯置浪費?有無人謀不臧、掏空公司資產?….而不是將所有的問題都推給員工,認定是員工薪資負擔沉重所致,只要縮減行之多年的員工福利,就能創造獲利。這實在是非常奇怪的現象,而居然政府也如此執行;要知道勞雇間的信任關係得之不易,需要長時間的累積,才能真正獲得信賴;若因一時的利益影響,導致信賴不復存在,無論是股東、企業及員工,將無一獲利。

二、企業經營應專注本務創造獲利,而非浮濫投資創造績效。

        企業應就其本業妥善經營管理,發揮產業競爭優勢創造利潤;絕非任意投資,藉由抬升股價創造獲利假象,欺矇股東。檢視今日政策,似乎就是如此,藉由各種浮濫建設及社會福利措施,不斷地錯置資源投資,創造出獲利的假象討好股東,一旦環境變動戳破假象,使股東蒙受損失時,能將責任歸咎到員工身上嗎?

三、員工才是企業真正穩定經營的基礎。

        常看到有企業在經營受困時,股東或有增資援助,亦有撤資的情形。但唯有在員工堅守崗位的情形下,企業才得以維持運作。甚而有公司員工除了配合企業放無薪假、減薪外,還拿出私人所得協助公司度過難關。早期的軍公教人員不就是如此嗎?除了以較低的薪資堅守崗位外,退休金也交由政府運用,只要按當時的約定領取生活所需即可。甚至退休後仍投身國家建設,台灣的橫貫公路、蘇花公路不就是這樣來的?!
由上所述,明確的顯示出軍公教人員,是維持一個國家穩定的骨幹,舉世各國國情雖有不同,但基本上軍公教人員的待遇及社會地位,無論退職與否,都是維持在一定的水準。所以籲請現今領導者三思,這不是區區慰問金的問題,而是信任問題。一旦信任出現瑕隙,將導致崩潰的,是社會據以穩定的骨幹。更別忘了,國際間尚有許多須建交往來的國家,面對一個失去信任的政府,又將何以自處?

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

聽聽基層真正的聲音


        早上送女兒上學,恰巧遇到以前的一位同事,正出門準備上班,久未見面彼此寒喧招呼互問近況,因上班時間將屆,相互交換名片後,便急急趕去上班。而我返家後,看著報紙及新聞,心中諸多感觸!提出分享!

        這位同事是由空軍士官學校畢業後,在部隊服役十年後退伍;現今踏入社會已近十年,算算年紀頂多四十出頭,現在是某家車廠台中分公司的經理,平均月收入是八~十萬元,是讓許多中階退休的軍官都感到不及的收入。但這可不是憑空而來的,因為他一天工作超過十三個小時以上;問他後不後悔太早離開部隊,沒有堅持到役滿可領軍人退俸?他明確的表示不後悔!他現在是勞工身分。

        相較之下,另一位與他一起退伍的同事,兩人無論是學歷、經歷都十分相近,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際遇。這位同事在退伍後同樣以勞工身分踏入職場,每日也勤奮工作逾十個小時以上,因為家庭的關係,過著生活壓力沉重的生活。,當我問到他是否後悔太早離開部隊,沒有堅持到役滿領俸時?他雖猶豫了一下,但很明確地說不會,因為這是自己選擇的。

        看著這二位昔日同事的際遇,明確地告訴我自己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大家的立足點都一樣,生活是好是壞都是自己的選擇、際遇與努力的結果;怨不得別人,當然更不會怨到政府。而政府的職責,就是要將台灣這個環境經營好,讓每個人能有更公平選擇的機會,全心投入職場工作,創造自己的人生成就。若有因種種難以掌握的風險因素,造成部分民眾無力承擔生活必需時,才應由政府就其個人情況及需求給予合宜的救濟,協助承擔面臨的風險,使其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。所以政府當然無法承擔所有人的風險,而僅能以維持人民生存基本所求為標準,來設計社會福利政策,才能避免拖累國家財政。

        今日台灣人心不安,政府政策難行,以及族群對立的種種亂象,是否正因政府未能謹守分際施政?為了維繫政權爭取選票,濫開種種社福支票,終成拖垮財政的主因?請大家好好深思。

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

一個新時代的開端—馬總統終於確定了「歷史定位


        陳揆拍板退休清苦、因公受傷可續領慰問金」:陳揆表示,符合領取年終慰問金資格的身分包括,每月退休俸兩萬元以下的退休軍公教人員或遺眷,或因作戰、演訓致死亡、重傷或殘廢的退休軍公教人員或遺屬等兩大類。馬總統說,如此讓原本發放的金額大幅減少,這樣的作法兼顧「照顧弱勢」跟「公平正義」兩原則,他肯定行政院的改革方向。----引述聯合報資料。

        這應該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,馬總統終於確定了歷史定位」。因為這證明了軍公教退職人員過去年終慰問金的相關所得是「於法無據」的不義之財。此舉也證明了政府與軍公教人員的信賴保障原則將不復存。因為政府可以隨時因應政情需要,僅以行政命令就改變由行政部門所編列的預算,且經由立法院審查通過的預算。只因為「公平正義」、於法無據」、「財政困窘」或「人民觀感等諸般理由。但我想問:

台灣的經濟低迷與勞工的所得偏低,真是由軍公教退職人員造成的嗎?

台灣每年的經濟成長及出口獲利都到哪去了?

若是勞工的平均薪資所得是實質倒退,那誰的財富是實質增加?財團?民代?高官?….

造成政府財政困頓的主因是錯誤政策的浪費?還是退撫實質的補貼?

調整了軍公教退職人員的福利支出,真有助於勞保的實質收益?

政府的政策究竟是要均富還是均貧」?但就實情來看應是「患不」吧?上述的答案,我想應該是人盡皆知吧?!

        因此,我必須很誠實地告訴下一代,在這個新時代的開端:千萬不要再以為從事軍公教職,會有安定的生活保障!只要有能力,還是出國吧!」;因為馬總統已經給了我們一個「最佳的典範」。

 

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

保險與保障--從保險經營觀念看勞退制度

       所謂保險,顧名思義就是針對風險所規劃的保護因應作為。面對風險,有太多難以掌握的不可測因素,所以有專業的保險公司因應而生。主要就是依據過往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經驗,經精算設計出各式保險產品,而被保險人則依己身需求及財務規劃,選擇適合的保險產品,做好人生的風險規劃。保險公司則應妥善運用所有承保戶的投資資源,做好合宜地規畫運用創造價值,協助被保險人承擔可能因風險而遭受的損失。

       若將政府比喻是保險公司,所有的人民都是承保戶,基本上已向政府購買了意外險的保單,只有針對特定的意外發生時,才可獲得救濟的保障。一般民眾依職業類別或財務規畫不同,還向不同的企業或政府買下其他的保單保障,這是公平的自由選擇。

       而軍公教職業的性質與私人企業一樣,都只是民眾就業的一個選擇。因為公務部門要執行的是公眾事務,必須受到諸多法令規定的約束及限制,所以在薪資所得與退休保障上,就與一般的民眾不同。也就是說政府與公職人員之間的關係是信賴保障原則,由公務人員確保政策與命令必須落實執行;政府也必須承諾給公務人員一定程度的生活保障。相對的政府與一般民眾的關係,則是信任保護原則,僅能提供基礎的保護救濟,而無能提供全面的生活保障;這是古今中外及世界各國皆然定律。所以公務人員的選任、薪資制度、工作性質及退休待遇等相關制度,都必須保持公平、公正及公開,這是人人皆知的常識。

       以公教人員來說,只要經過資格考試及訓練合格就能獲得任用;人人都可憑努力取得任用資格,進入公教職場而無差異。想要投身軍旅就更簡單,當初只要是男性體格達到標準,就有服兵役的義務,個人只要有意願,役滿後就可申請由義務役轉服志願役,依規定達到服役年限後,即可依法享有軍人的退撫待遇。只要是服過兵役的人,應該都知道這項事實!

       同樣以保險觀念為例來說,軍公教人員就像是向政府買了儲蓄險的保單;當繳費期滿後,依約可以獲得定期定額給與的保障。這對所有的人民來說,可沒有所謂公平與否的問題,因為只要任何人有意願,同樣付出對等的代價,人人都能取得如同軍公教人員一樣的退休保障。

       就現今勞退基金面臨會破產的前因後果來看,就像是部分人明明向政府買的是意外險,卻要求保障要比照儲蓄險。而政府這間保險公司居然也在少數股東的要求下,無視全體保戶的權益與託付,再忽視實際的財務狀況下,規畫設計出勞退制度這張保單;針對投保意外險的族群,增加部分的保費,而將其保障提升同儲蓄險一般。我想全世界任何一家正常營運的保險公司,都不敢承做這樣的保單吧!即使強大如美國,相信也無法承擔所有人民退休風險的保障,或而僅能提供有限度的生存救濟才是實情。

       所以勞退制度注定了要面臨破產的事實。即使相關制度再怎樣修改,我認為也只是延長破產的時間罷了。民眾不要認為不公平,按照政府這間公司的經營模式與績效來看,即使如軍公教這般依約投保的儲蓄險,不也一樣面臨跳票的風險。所以人人都應該認清自己的人生風險,還是要由自己負責,才是真正最實在的保障。

人民須認清的真相

        近日無論電視媒體或報章雜誌,甚至網路資訊都聚焦在勞退基金要破產的議題;持論的角度多在廣大的勞工,在辛勤工作屆齡退休後,所應領取的勞退金竟然沒有保障,而政府不願比照軍公教的退撫基金,承擔完全的責任。進而將焦點延伸至軍公教的退撫待遇遠優於勞退,甚至提出軍公教的年終慰問金不合時宜,竭力凸顯族群間的差異,也深化了社會不安的氛圍及對立不信任的情緒。對此現象,相信是大多數的民眾及有識之士所不樂見,個人願就所知,客觀的提出幾點事實以供參考!希望能藉以認清現況,協助公眾齊心謀求解決之道。

      我認為在面對疑惑時,要釐清思緒應從問題中去需尋求解答,只要問對問題,就能理出脈絡,答案自然浮現。所以嘗試提出以下幾個問題,據以推論;或有因各人所知及經驗不同,致使看法各異,但我相信總能促使大家理性的看待問題,從而尋求出可能得解決方案。
問題一:每個人的生活型態及生涯規劃應由誰負責?
      我想答案應該顯而易見,個人的人生當然應由自己負責,打從每個人懂事後,就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。在學時,成績好壞與否,是自己學習及努力的程度;就業時,進入什麼職場、獲得怎麼樣的成就,都是自己的性向選擇及努力的結果。選擇怎樣的伴侶、經營出怎樣的婚姻及家庭,更理所當然地需由個人負起全責。我想即使親如父母,在人生的歷程中,能提供的協助及影響都十分有限。
      若上述所言合情合理,個人的退休生活及保障,當然還是應該由自己承擔起大部分的責任吧!
問題二:全世界有何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優於台灣?
       阿拉伯產油國家理應有優於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,因為擁有石油資源;而歐美日及新加玻等已開發國家,應該也有相當優渥的社會福利制度,但這些國家人民所繳納的稅賦,是遠遠高出台灣的現行稅制。若僅針對退休給付而言,據報導優於台灣福利制度的國家只有希臘, 依其現況檢視,已是需依賴歐盟財務紓困,才能維持國家基本的運作。
       以台灣國民平均所得尚未達二萬美金的現況來看,政府若要負擔全民健保的虧損,再加上承擔勞退基金的虧損,步上希臘的後塵應為必然。
問題三:若政府無力負擔社福支出,為何還要不斷地推行社福政策?
      答案顯而易見,就是為選票。這或許就是民主政治的宿命吧!只要大家靜心回憶,是否每到選舉在野黨就如同今日般,不斷提出18%優利補貼、軍公教退休保障優渥等議題,不斷炒作要求勞工也應比照辦理;而執政黨為了選票,也無視政府無力承擔的事實,研擬出不合宜的勞退政策;在朝野協商時,又為了政黨私利不斷加碼,因而制定出如此扭曲荒謬的政策,致使短短數年,就已顯現出即將破產的事實。
問題四:錯誤的政策應該由誰負責?
      當然是政府。需知政府是由立法、行政、司法、考試及監察五大部門組成,各司其職緊密地結合,才能使政策順利推行。
      行政部門業務執掌原則可分為二類,由政務官員研擬政策交由事務官員執行;其中絕大多數的公務人員都是事務官,依政策法令執行政務而無研擬政策之責。
      民意代表則是接受人民託付的代理人,審查行政部門所提出的法案政策是否合宜可行,所領取到的俸給待遇,當然都是由納稅人支付。任何法案政策,若未經立法審查通過是不能執行的,所以民意代表當然也是政府的成員,錯誤的政策除了要由政務官員負責外,民意代表自然也要負起相當的責任。
問題五:軍公教族群真是既得利益、不公不義嗎?
      探討這個問題應先認知公務部門與私人企業的本質都一樣,只是人民職業的一個選擇。因為公務部門要執行的是公眾事務,所以必須受到眾多法令規定的約束;所以在薪資所得與退休保障上,本就與民間企業的待遇不同,無論古今中外及世界各國皆然。而公務人員的薪資制度、工作性質及退休待遇,早就是人人皆知的事實。就以公教人員來說,只要是經過資格考試及訓練合格就能獲得任用;人人都可憑努力取得任用資格,進入公教職場而無差異。而要投身軍旅就更簡單,當初只要是男性體格達到標準,就有服兵役的義務,個人只要有意願,役滿後就可申請由義務役轉為志願役,依規定達到服役年限後,即可依法享有軍人的退撫待遇。只要是服過兵役的人,應該都知道這個事實!
      隨著時代的進步,軍公教人員的薪資所得逐漸地調升,而退撫制度也因應國家政策所需調整多次,軍公教人員都是配合政策而無怨言,因為他們有選擇做與不做的自由。而這些法令的規劃及適用對象,都是經由政務官員及民意代表審核通過的,這與基層的事務官可是毫無關係。從上述歷程來看,實在不知道有甚麼不公不義的事實?!
問題六:誰是納稅人?
    只要是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,全都是納稅人。無論是居住的房屋稅、地價稅,車輛的牌照稅及燃料稅,購物消費的營業稅、娛樂稅….我想人人都有繳納吧!軍公教人員或有綜合所得稅未曾繳納,但試算廣大基層的公務人員一般的薪資所得,扣除掉父母及子女的撫養額度,需繳納的額度應屬有限,對政府整體財政的挹注,實無多大的助益。何況近年來,政府已規劃將軍公教人員所得納入稅基,相關新聞均有報導可查。所以負擔政府財政缺口的納稅人,軍公教可沒置身事外。
問題七:還有18%優利嗎?
      從民國八十六年退撫新制實行後,已無18%優利貼補了,也就是說軍公教人員在八十六年以後的年資,在計算退休所得上,已未再納入18%優利貼補。迄今也已有十餘年了;所以政治人物及媒體一再批評18%優利貼補議題,實在有欠公允。
問題八:保險與保障有何不同?
      所謂保險,顧名思義就是針對風險所規劃的保護因應作為。面對風險,有太多難以掌握的不可測因素,是以有專業的保險公司因應而生。主要就是依據過往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經驗,運用所有承保戶的資源,適度地協助受險人分擔局部因風險而遭受的損失。即使強大如美國,相信也無法保障承擔所有百姓的退休風險,而僅能提供有限度的生存救濟。所以原則上人民的退休風險,應是由人民自負其責。
      以保險為例來說,人民就像是向政府買了意外險的保單,只有針對特定的意外發生時,才可獲得救濟的保障。而軍公教人員因執行公務的關係,多接受法令及公眾事務約束,且其雇主就是政府,所獲得的保障當然不同於一般民眾。同樣以保險為例來說,軍公教人員就像是向政府買了儲蓄險的保單;當繳費期滿後,可以獲得定期定額給與的保障。這對所有的人民來說,應沒有所謂公平與否的問題,因為只要有意願付出對等的代價,人人都能取得如同軍公教人員一樣的保障。
        當理解了以上的問題,回頭再檢視政府所面對的危機,應該就是財政的缺口在不斷的擴大,既然知道了病因,當然要對症下藥。若將政府的財政比作水庫,解決之道不外乎就是開源節流。
        開源的部分應是探討稅制公平與否?台灣今日貧富差距如此大,以窮人及富人所負擔的稅賦比例是否相近?以政府現今的產經政策,究竟有無吸引企業來台投資的誘因?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究竟培養出怎樣的人才,來支撐發展具競爭優勢的產業?…..
        節流的部分則是檢視政府部門的效益如何?各機關有多少的不適任冗員?有無落實考核人員績效?切莫因循姑息或有酬庸心態,放任如恐龍法官、買官將領及賤賣國土的官員等人,輕鬆退休坐領俸給。而茲意濫開選舉支票的民代及官員,更應受到唾棄及懲罰!仔細評估,究竟有多少浮濫無謂的建設浪費閒置?甚至勾結企業,圖利少數財團…..等諸般不公事實,比比皆是造成拖累政府財政負擔的主因。在此呼籲民眾靜心凝智,莫再追隨政客民代與浮濫媒體的議題起舞,攪亂了台灣這片好山好水。



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

扭曲的公平正義

        近日佔據各大媒體及名嘴們討論的熱門話題,就是軍公教退休人員領有多少的月退俸及年終慰問金,與勞退人員所得相較,有多大的差距;似乎軍公教退休人員就是拖垮政府財政的主因,媒體民代交相指責,軍公教退休人員儼然成了不公不義的象徵。輿論批評的焦點也聚焦於此,但真是如此嗎?

        同樣是電視及報章媒體報導的新聞,前總統陳水扁先生戒護就醫數周,光是戒護部分的開銷,就高達一百多萬元,相關費用都由北監買單,也就是說這些經費最終是由廣大的納稅人支付。這一新聞似乎未曾聽聞有任何名嘴或民代評論。陳前總統不是以受刑人的身分在北監服刑嗎?就我懂事以來,似乎未曾見過有哪個受刑人戒護就醫,需要花費這麼高的代價;難道是受刑人的人權待遇有差別嗎?還是這些費用不算花費,由政黨或政府官員個人買單?這是公平正義的現象嗎?政府及媒體可曾提出檢討?…..

        另一則也是電視及報章媒體報導的新聞,前總統陳水扁先生的女兒陳幸妤女士,以八千多萬的價格元買下台中市的豪宅,光是貸款每月就需支付近四十萬元。以陳前總統三級貧戶之子的出身,從大學畢業後,歷經律師、民代、市長乃至總統的職涯,絕大部分時間所賺取的所得,均是由政府預算所核發的薪資;以國軍少校軍官為例,每月平均薪資六萬元計算,軍旅生涯二十年可領一千四百萬至一千五百萬元;退休後月領退俸五萬元計算,四十年可領二千四百萬元。一位國軍少校善盡本務保國衛民,終其一生所賺取政府的薪資所得不逾四千萬,即使不吃不喝也只能買下陳女士在台中市的半棟房子。而四十萬的貸款支出,更可支付22K的大學生一年半的薪資。相較之下,尚未列計陳家在台北及高雄的豪宅,名貴的珠寶首飾及代步的名車,更遑論平日豪奢的生活開銷。依此類比,真正需要檢討所得不公的對象,應是像陳水扁先生這般的民代及高官吧?況且細究這些被視為有爭議的政策法令及制度設計,哪一項不是經過朝野共同協商所研議出來的?施行前是競相加碼討好選民,出了問題就立即切割卸責,好像民意代表及民選官員,不是政府公務部門的成員,所支領的薪資也不是納稅人民的血汗錢。

        若依這些政治人物的說法,要求政府必須為這種種錯誤的政策承擔責任,那麼最優先該擔起責任的,不就應該是這些接受民意託付的民代嗎?但為何從不見半人出面道歉認錯?當這些民代質詢行政官員施政不見成效,應該刪除年終獎金時,我真的也想問,這些民意代表的問政績效又在哪?有替老百姓善盡監督之責嗎?他們支領的獎金、出國考察的經費等公帑,又願意捐出多少來改善弱勢族群的生活?……

        記得媒體曾報導國內的欠稅大戶,在未償清欠稅前,是不能過著奢華的生活,甚至要乘坐計程車都不行。而扁家因弊案的不法所得,似乎迄今都尚未追還;卻不時可見到扁家人諸般豪奢的生活。相較於廣大的勞工弱勢,難道也是公平正義的現象嗎?政府及媒體可曾提出檢討?…..

        歸結上述所論,政府現今所面臨的種種施政問題以及民眾對相關議題的認知,似乎已遭到扭曲,若僅依循著媒體名嘴及民代們的所言起舞,是不能真正地掌握問題的本質,徒然地引發對立及內耗。在此提醒好友們:「凡是透過政治考量的政策及說法,就絕不會是真正公平正義的政策及真相。」請參考!

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

甚麼是公平?

        台灣經濟指標連續已十個藍燈,似乎較諸金融海嘯時期,景氣更顯低迷。值此不安氛圍瀰漫之際,又由民代及媒體提出了勞退基金即將破產的議題,從而蔓延至公保及退撫基金,甚而挖出退休人員的年終慰問金比對,高舉著公平正義的大旗,極力突顯政府制度有多不公平,我不知道這樣炒作議題能夠改善現況多少?也不知道如此議論是否就能彌平對立?但是對所謂的公平倒是有不一樣的看法,提出分享!

        我自幼住在眷村,父親也是軍人,那時軍人薪資微薄,眷村的居住環境並不好,父親為了養家,還利用夜間兼差教英文,勉強足夠使全家溫飽,也沒有多餘的錢儲蓄。看著其他國小的同學,無論是家中務農或從商,似乎都比我過得好多了,我並未覺得不公平,因為父親的職業是他的選擇,他盡了他的責任。

        父親於民國六十年因公亡故,由國防部核定給與十五年撫卹逐年核發,協助年僅二十六歲的母親撫養三個孩子。我並未覺得不公平,因為這筆撫恤金已能協助我長大成人,即便到後來我知道許多現役軍人的撫卹照顧是遠超過十五年的。

        因為家中環境並不是很好,弟妹又還年幼,所以我高中畢業就選擇了軍校,展開了軍旅生涯。軍校畢業當時起薪是一萬四千餘元,在部隊是二十四小時待命,服役的地域從偏遠的海邊到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,曾經長達一個月未洗澡,因為無水可用;也曾因颱風山路中斷,受困山上一周,每日僅靠戰備乾糧吃二餐,卻仍須堅守崗位,確保裝備正常運作。逢年過節時,幾乎未曾正常休假陪陪家人;看著許多同窗好友過著愉快的大學生活或進入社會職場,賺取遠高於我所得的薪資待遇,我並未覺得不公平,因為這是我選擇的職業。

        隨著台灣經濟逐漸好轉,政府逐年調高了軍人的待遇,在當時與其他行業的薪資所得相較,似乎也僅屬中等所得,並無吸引人才投入的足夠誘因;再加上要受到軍中種種規定的約束及限制,退撫制度又在民意代表的要求下修改,有許多同袍在役期屆滿時,選擇離開軍中,而不願繼續留在軍中發展,所以這些同袍並無領取終身俸的資格。對此我並未覺得不公平,因為相關規定已公告周知,這是個人對應得權益及未來生涯規劃的選擇。
   
        可是當個人堅守崗位奉公守法的服完役期,依政府頒布施行的規定享有退職待遇時,適逢台灣景氣低迷;值此之際,因領有月退俸而被媒體及名嘴們形容成既得利益者,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?因為就上述歷程,我想只要是中華民國國民,應都享有相同公平選擇的機會吧!?個人就曾遇過一位同袍,在服滿預官役時轉服志願役,而後役滿退休後同樣領取月退俸。這證明只是因每個人不同的職業選擇,而後產生的差異,實不知有何不公平存在?

        我認為政治人物及媒體在報導時,不能只就片面現象肆意批評,而應就事論事。若是制度不公,就應就制度提出改革建言,以退撫制度而言,民國八十六年就曾修訂,若因應未來情況需要調整,就應依程序修法調整;且因職業不同或基金設置的目的不同,須考量的因素就完全不同,當然不能混為一談,據以類比。是以希望大家在看問題時,應認真了解全面資訊,切記莫因片段現象或既定立場而受到混淆,否則造成社會動盪民心不安,這豈是台灣之福。

近日亂象的本質


        近日打開電視或報章所看到的報導,從少子化到老齡社會、從人才外流到經濟不振、從稅制不公到政府基金破產…..,再再地顯示出台灣似乎面臨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,使得大家對未來充滿著不確定,也為這塊土地埋下了不安的危機。

        所謂凡事應先正本清源,探究所有的資訊來源,都是由媒體報導設定議題,再由名嘴、民代及官員們各自闡釋,因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,民眾也依所知及立場各自解讀,進而衍生成各方勢力交錯影響,導致現今諸般難解的亂象。個人所學有限,對於這種種的亂象並無能力解決,但回顧自幼家教及學校所授,要求人人要善盡本務,以此為標準檢視問題時,倒對這些現象有些不同的看法,可提供參考!

      「論語,學而篇」中提到: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」,觀其意不外乎是說:「人人都要善盡本務,只要都能做好了本務工作,富強之道也就會由此而生!」。這是孔老夫子歷經五千年淬鍊的智慧,相信應是誠然不欺吧?而今日種種的亂象紛呈,是否正因大家都未能務本呢?

        首先探討政府本務為何?我想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應是如同企業一般,經營一個適合永續發展的環境吧!基此本務,政府對外應該要能掌握自己在國際間的地位,面對競爭的對手為何?自己有何優勢資源可發揮影響力?又有何不足之處須積極改善?.…..對內則應依據國家發展的策略,培養或吸引人才為己所用,妥為財務及資源,扶植具競爭力的產業,制定有利競爭與發展的政策及環境......等,這才是一個政府真正的本務。而人民的本務則應是主動提升自我能力,在各個崗位上,配合國家政策,積極地創造整體價值。環顧中外強國興盛的過程,應該都能適用這個原則吧!

        檢視政府這些年所推行的政策,似乎都有違背此一原則的現象!對外忽視中國市場的興起,未能積極的善用資源介入取得產業優勢;也忽視競爭對手南韓及東南亞國家產業的發展及布局,致使企業出走人才外流。對內則虛擲資源在無謂的政治鬥爭中,每遇選舉就濫開競選支票,以台灣一萬多美元的國民平均所得,竟享有較諸許多已開發國家更優惠的社會福利,無論中央或地方的閒置建設比比皆是。需知政府絕不是無所不能,權力也絕非大到無所不管,正確的想法應是將政府有限的資源,集中到管理公眾的事務上,而非處理明顯易為的事務上。以核四為例,政府應提出的應是國家的產業政策為何?依據產業政策規畫能源需求,進而評估現有能源效能否支撐需求?有無改善空間或替代方案?成本效益如何?經此整體評估將結果向民眾溝通,相信定能為公眾接受而免去許多無謂的內耗。至於像基本工資訂定這般事務,就應交由市場機制自行運作即可;試想當基本工資未明定之前,勞務所得會比較差嗎?或是勞資關係無法正常運作?印象當中似乎並無此現象;一旦政府介入訂出了規定,反而給各方勢力一個名正言順介入的理由,因而徒增施政困擾,如此次勞委會王如玄主委請辭下台為例,即可明證。由此來看,若將政府比擬成企業,如此的績效相信早就已下市倒閉了!

        相對的,從民眾代言人自居的政黨及民意代表與媒體來看,似乎從未在意過國家的政策及競爭力,大家都是只有利害而沒有是非,只有立場而不論對錯,只會批評而不見建言。致使台灣社會處處充滿對立及矛盾,彼此缺乏信任,又怎能齊力面對國際的競爭呢?久而久之,自然亂象紛陳,形成今日這般景象。

        基於上述,希望大家都能寧心深思,我們究竟要給下一代甚麼樣的環境?快快拋掉以往的陋習,真心地專注本務,集中台灣僅餘的資源,儘快地提升產業優勢及市場競爭力,創造台灣下一個經濟奇蹟。若真能如此,上述的亂象及問題還會形成危機嗎?想想吧!....

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

執著與選擇

        日前協助了二位年邁的榮民伯伯,二者年紀相近已有八十多歲,都是大陸來台的老兵,隻身在台沒結婚,也沒有甚麼親友,過著獨居清靜的日子。因年邁身體自然老化,健康出現警訊,都曾發生警急送醫的情形。
        面對類似的處境,其中一位伯伯選擇接受協助安排住入榮家養護,日前從榮家打電話告訴我:「現在過得不錯,在榮家有人照顧,吃的及住的都還不錯,但因為過的是團體生活,所以難免有些吵雜,但至少還能接受。」而另一位亦曾住過榮民養護機構,但因不習慣而選擇離開,隻身住在自己所購買的五樓公寓住宅,因有過在家中暈倒數日的前例,所以社區的左鄰右舍都十分注意伯伯的情形。日前發現伯伯家中似乎沒有活動的跡象,所以社區急急聯繫了我們及派出所相關單位前往處理;到了之後才發現門反鎖,即便有鑰匙也無法進入,只能由身材較瘦小的鄰居,由五樓樓梯間的窗戶爬進伯伯家的陽台開門,過程相當驚險。開門後發現伯伯倒在臥室的地上,至少已逾十小時無力起身,身上沾滿屎尿令人不忍,急忙將他扶入浴室沖洗,並叫救護車將伯伯送至醫院就醫。
        處理完這二位伯伯的狀況後,不禁令人思考:有著類似背景及條件的二人,在面對生命即將進入末段的選擇,究竟是何者較佳?是正視自己已年邁無力自理生活的事實,尋求機構照顧度過餘生較佳?還是繼續堅持已習慣的生活型態,能過多久是多久較佳?以我而言,我願意選擇較尊嚴的方式度過餘生,適度地與環境現實妥協,勿成為周遭人的負擔。在台灣已快速步入老齡化的社會,大家再不就之後,都將面臨類似的問題,在那當下會做出甚麼樣的選擇,值得你我深深思考!分享好友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