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

有與好〜論政府施政現況


    已許久沒再為文評論,總希望讓自己寧心沉澱,能更客觀地重新認識身處的社會及環境;但見到近日政府的施政與官員講話,處處表達出「先求有、再求好」的觀念,個人實難苟同這樣的施政觀念,因而再撰文探討。

    政府任何的施政,一定會牽動影響到所有民眾的生活,所以政策擬定務求完善謹慎;從法令依據、制度設計、執行規劃、產生效益到影響評估,一定要思慮周詳,確保政策具體可行,且要能達到預期的效益,這才是一個好的政策!

    但相反地,若一個政策未經上述程序,就貿然推出施行;自然會產生扞格難行的現象,從近期政府所推出的「油電雙漲」、「證所稅開徵」、「修改會計法」、「十二年國教」...等政策,就是明顯地展現出「先求有、再求好」的施政作為,因而引發社會動盪不安,到頭來所有的實質損失,還是由 全民百姓承擔。政府官員及民代只需不痛不癢地道個歉,彷彿就船過水無痕,一切重頭再來。這就是目前真實的現況,無怪乎台灣在各項國際競爭評比節節落後,連行政院長都認為:「經濟只有一個〝悶〞字形容」!

    面對此一現象,令人不禁思索:「究竟孰令致之?」我認為:
  • 為政者遠離民意,不了解人民實質需求;只追求個人政績與歷史定位,不在乎台灣未來的生存與發展!
  • 官員與政治人物只在乎己身利害,不在意百姓疾苦。只要官位與選票,哪在意是非對錯!
  • 企業財團只要有利可圖,豈會在意社會責任與員工生活。稅能少繳就少繳,但員工薪資也是能減就減!
  • 人民只在乎政治,卻不關心經濟。選票只有藍綠選擇,卻不在意是否選賢與能!
    所以會見到「台灣勞工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、許多企業財團獲利卻創新高」、「明明是國民義務教育卻有排富條款」、「開徵證所稅賺最多的外資卻免課徵」、「薪資所得者課稅一毛不能少,但賺大錢的企業卻依法免徵」......的離譜政策!這就是台灣政府的施政實況。

    因此當官員在說施政要「先求有、再求好」時,代表的是官員們會有政績,會好,但不一定是對誰好;想要求好,快來協商折衝吧!只有權貴者,才會有協商運作的能力與空間,也才能因政策,享受到真正的好!不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