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

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

嘆時政紛亂

有感今時政情紛亂而作:

是風是雨冬令寒,

減薪減俸度年難;

猶憶昔日繁榮樣,

今朝無感任政亂。

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

回首讀經典一:絜矩之道


    時下社會紛擾,無論是政治或經濟都一團亂。看著在野黨為了政治利益,罔顧是非,挑起社會階級對立;執政黨更是無能,面對問題,非但未能妥為因應,反而隨著在野黨及媒體起舞,草率的決策,因而引發一連串的政治效應。無辜的百姓,當然更是受害者,面對持續惡化的經濟環境,無論是勞工或軍公教,大家都要勒緊褲帶,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。

    台灣何以淪落至此一全輸的局面?從現代的各種學理分析,一定有千百個說法,可以檢討改進,但往往流於片面形式,非但未能解決當前的問題,反而衍生出更多、更複雜的問題;所以不如回頭讀讀經典,聽聽老祖宗的智慧之言,找到真正當行之路吧!

    《大學》中第十章釋治國平天下說:「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,上老老而民興孝;上長長而民興弟;上恤孤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」是說在位的人能以身作則行孝、悌、慈、恕道治國,則上行下效,天下就可以平治了。其中的〝恕〞字,拆開來就是如心,也就是推己及人,有同理心之意。當領導人能將心比心,推己及人;自然能知百姓的需求,施政也就能考量到各個階層知所需,這是基本應達到的消極作為。更進一步的是要積極地做到「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」為政者想要的,先協助人民做到,自然而然地人民也會協助為政者做到。如此利益共生,當然也就能順利的平天下,達到大同的境界。

    知曉恕道治國之意後,要如何做到呢?方法就是運用「絜矩之道」,絜是度量,是畫方的工具,絜矩就是釐清個人在社會組織中所處的恰當位置。《中庸》中所說:「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......在上位,不陵下;在下位,不援上。正己而不求於人,則無怨。」綜觀今日亂象,應就是未確實做到這所謂的「絜矩之道」。試想若在野黨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好好地監督政府,不因政治利益挑起社會對立;而政府能善盡本務發展經濟,行富強之路;大家都各正其位為所當為,台灣會有今日面對的種種困難嗎?

    引述劉君祖老師的著作「一次看懂四書--孔子教你做人與處世」中所述,供當今為政者參考,或可改善當前困境:

    絜矩之恕道與天下平等有關,社會公平並不是全體一致,齊頭點的形式平等反而對社會有害,真正的公平是立足點的平等,必須針對不同對象而做權衡考慮。

    《易經》謙卦卦爻全吉,皆得善終,謙為言之兼,一切主張兼顧各方感受及利益,故能從根本化解爭端。

    謙卦大象傳稱:「君子以裒多益寡,稱物平施。」裒為引聚,聚多自然能補充不足,整體富貴後,再稱量個人貢獻做公平的分配,即可得到最合理而和諧的結果。

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

「世代掠奪」的迷思


    近日「世代掠奪」這個名詞很火紅,常常在報章雜誌上看的到;最常用在形容軍公教退職人員坐吃優渥的退休待遇,卻無視於年輕世代所面臨的惡劣環境,以及需負擔的債務。乍聽之下,彷彿真是如此,但仔細深思之後,卻發現有許多的迷思,在此提出看法,以供參考!

    首先我想問的是,世代間所存在的關係,可曾有「掠奪」的成分?左思右想,似乎是鮮有案例可循,從來都是上一個世代省吃儉用的將身家財產傳給下一個世代,容或有少數不肖案例發生,但應這是絕大多數為人父母所共有的認知吧!而「掠奪」的現象,往往是發生在階級或同質競爭之間。就如三星手機的市占率變高,相對地就掠奪了HTC的市場,或政府擴大了社福支出,相對地就會排擠到其他預算的編列。更明顯的例子就是不當的政策傾向財團資方,因而掠奪了勞方的所得。

    政府年度的歲入及支出,都有一定的經驗法則與規定,譬如經濟發展、教育及國防支出需佔總預算多少比例,預算須依政策規劃編列相關人事支出、行政、採購等支出。就以台灣早期政府推動的十大建設而言,也是舉債施行;因當時政府能確實地掌握趨勢及需求,所以創造了台灣引以為傲的「經濟奇蹟」;非但未曾債留子孫,反而讓台灣的外匯存底名列前茅。

    時至今日,來看政府的現況,非但早將過去「經濟奇蹟」的成果消耗殆盡,甚至負債高達數兆。因為經濟不振,所以在財政支出的大餅中,公職人員給與的固定預算,就顯得格外刺眼,甚至成為所謂的「世代掠奪」代表。軍公教人員所領的俸給,或可安定度日,但絕不可能富裕。
       檢視歷任幾朝執政的政績,無不強調所謂的「民主深化」、「台灣尊嚴」、「社福照顧」及「國際能見度」,再再地證明這都是錯置資源的政策,只為討好選民騙取選票,好取得政權,因而導致台灣面臨今日的窘境;捫心自問,「世代掠奪」這說法合理嗎?環顧古今,只有沒讓百姓有飯吃的政權會倒,還真沒看過有政權是被人民吃倒的!所以,請政府快把經濟的餅做大吧!朝正確的方向投入資源施政,別再一昧的隨同媒體及政客起舞,假改革之名,而行政爭之實。

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

荒謬的邏輯


    看到近日報章媒體針對軍公教要求改革的報導,以及政府官員的各式回應,不由得令人憂心幢幢;這個社會究竟怎麼了?為何反映出來的現象,總是如此的不合理?卻絲毫聽不見正常的聲音,也看不到主管機關或官員,做出正確的回應,任此發展下去,台灣勢將沉淪不起!

    國家現今所面對的主要問題,就是經濟不振,因而導致勞工所得低,進而引發種種不安現象;所以當前的主要施政重點就是振興經濟。要解決相關問題,不外乎採用的措施如下:
  • 對外招商投資:要提供土地、水、電及優質的人力資源,配合相關的政策法令當然要適度鬆綁。
  • 對內要經營一個穩定公平的環境:提升產業競爭力,從教育,內政、稅制到司法,都應配合國家經濟整體考量,維持穩定的環境。

    但政府可有依此理規劃政策執行?看看歷年規劃的經貿特區政策可有執行?姑且不論核四是否啟用,單就台電現行的發電效能及經營成本,就始終未有任何改革作為!教育政策更是扭曲,執意推行十二年國教,卻無視濫設大學,造成技職人才斷層的事實。而稅制更是一昧的偏向富人,受薪階級所得分毫都須納稅,而商賈鉅富各有避稅管道,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。更遑論司法種種離譜的案例,縱有特偵組或陽光法案又如何?貪汙入獄的卸任總統,保外就醫照樣可花費百萬以上的納稅錢,其家人可住豪宅、啖美食、開名車,甚至四處收購豪宅。近日受賄的高官及法官乃至於執法的警察,相關的案例皆歷歷在目。請問政府做了甚麼?又改了甚麼?由上來看,經濟不振不是沒有原因,若未先行對症下藥致力改革,只是一昧找尋代罪羔羊,將退休軍公教人員推上火線祭旗,就能轉移政府失能的事實嗎?此時回顧馬總統的「633」競選政見,更是格外諷刺。
 
         當國家應興應革作為已然執行,國家基於實際所需,再來要求軍公教配合政策,才會獲得一定的正當性。否則單是改革軍公教的退休給與,只為避免與勞工待遇差距過大,要求大家共體時艱;我想問財團、企業主與地主能置身事外嗎?高官立委呢?還是大家乾脆走回共產主義的老路,有飯大家吃,全部一起與無產階級的勞工站在一起吧!

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

是無感?還是無能?


    近日台灣社會紛擾動盪,從勞保基金傳出要破產,一路延燒到刪除軍公教年終慰問金、立委的9A預算….到近日金墩米農藥疑雲,再在地顯示出政府運作機制,似乎出了問題?!

    我想一個社會發生問題,是必然的現象,所以才需要政府依職責協助解決,並累積經驗因應趨勢,擬定出政策施政,據以避免或降低可能要面對的風險與問題,這原本就是政府責無旁貸的天職。但看到媒體不斷報導發生的事件,從問題肇因到研擬解決方案,顯現出政府荒腔走板的表現,不禁令民眾質疑這個政府到底是無感?還是無能?

    就以健保虧損為例,政府並未針對虧損原因提出檢討改進作為,反而是因為虧損,就要實施二代健保,向人民多收保費;我想問:保費多繳後,健保虧損原因就消失了嗎?政府究竟針對健保政策,提出了甚麼改善措施?就如同勞保基金要破產,不去檢討勞保政策合宜與否?抑是如何振興經濟,加快產業轉型!反而是檢討刪除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及公職退休福利給予?!如此離譜荒謬的表現,無怪乎馬總統的民調創新低。

    值此全球經濟低迷之際,各國無不致力投入資源布局產業,期望在景氣復甦後,能為國家產業帶來更好的收益發展契機。期望政府能集中資源創造新局,切莫再放任媒體恣意炒作內鬥,導致對立虛耗,而使台灣淪落至「均貧」的社會。

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

歎媒體誤國


    昨夜看到政論節目肆意評論軍公教退職的18%優利補貼,深憂媒體禍民誤國!靜坐窗邊仰望明月,感時政不寧而記
「夜憂國患政紛亂 直欲仗劍斬妖斷 殘月獨留孤星伴 歎殤人心不復安」!

    綜觀古今中外歷史,國家要長治久安,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維繫運作,絕非憑藉著一時的人治,而能保持興盛不衰。所以大家應認知到:「社會現象是一時的,健全制度才是長久的!」一個制度的建立,都有當時需要解決的問題及考量因素;隨著時代的演進,相關制度也需要適時調整,使國家得以因應變局。由此可知,所有的制度都有其必要性及延續性;而不能僅就一時的現象,全然地否定先前所施行的制度。

    就以台灣近代史來看,國民政府來台所面對的環境是農業社會,為因應當時的需要,訂定出「三七五減租」及「耕者有其田」的政策制度,發展農業經濟,也富裕了農民。而後,臺灣進入了工業社會,政府的政策制度也隨之調整為「設置加工區」及「獎勵協助發展中小企業」,這些政策制度,富裕了中小企業。當台灣逐漸地由工業社會,進步到工商社會時,幾乎所有的民眾有享受到「錢淹腳目」的財富;軍公教人員也在這一波財富浪潮中,配合著將薪資調整到中等水準。所以,在台灣社會的財富分配中,軍公教人員是落在最後一波,而相關退撫制度,也正是為了確保公職人員在退休後,能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而訂定。若就當時制度形成的原因及解決的問題而言,並無不妥。

    時至今日,臺灣經濟環境不佳,軍公教人員的退撫制度,卻成為媒體及政府先送上祭台的祭品,真是情何以堪?!這對軍公教退休人員而言,又是何其不公?!當媒體把軍公教人員的退撫制度,視為不當得利檢討時,我想問:
  • 那些因政府農業政策制度而得利的農民,在今日地價高漲之際,其所得利益是否為不當得利?
  • 那些因政府產業政策制度而得利的企業,在今日經濟低迷時,其所得利益,又是否為不當得利?
    請持平而論,公平以待!

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

台灣媒體的怪異現象


        台灣是一個蠻奇怪的地方,小小的島上,有著東南亞最高的玉山,氣候分布可從亞熱帶到寒帶;曾經歷過荷蘭統治、日本殖民,光是原住民就超過十個以上的族群;還有大陸各地不同時期來台的人士,都齊聚在這個島嶼上,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文化,卻也充斥著矛盾及難以融合的種種現象。或許正因如此,使得台灣內部始終缺乏信任,也難以達成共識。

        在過去戒嚴時期,言論自由受到限制,資訊較難流通,因此較易整合出一致的意見,大家齊心創造出繁榮的經濟奇蹟。隨著解嚴開放,言論自由就像是脫韁野馬不受約束,大眾媒體因應潮流蓬勃發展,無論是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,甚至到網路媒體,紛紛如雨後春筍般興起,大量的開設各式新聞報導及談話性節目,彷彿真能聽見各界民眾的聲音,人人都可以表達出意見,但事實真是如此嗎?

        當媒體資訊過於氾濫時,我得到下列的結論:
  • 只聽的到聲音大的意見,卻聽不到真正的事實。
  • 只要表達個人意見,卻無需顧及整體影響。
  • 只看的到現象,卻看不出現象形成的原因。
  • 只有立場,卻沒有是非。
  • 只會撻伐,但沒有對策。

        所以,媒體逐漸地集中財團化。能發聲的,永遠就是少數所謂的名嘴、民代或代表。評論的議題可以從教育、經濟、外交到政治,無所不包。評論的內容也總是頭頭是道,振振有詞。但以上述的標準檢視,不就是全然地符合結論嗎?!

        若任由此現象繼續發展,我相信社會要付出極大的代價!試想,所謂的「民主深化」幾十年來,台灣社會有更安定嗎?國家的競爭力有增加嗎?人民的生活有更進步富裕嗎?答案都在你我心中自明。所以,請大家靜心深思,不要再隨媒體起舞,受到操縱影響;否則,受到傷害的,永遠都是無言沉默的民眾;而得利的永遠就是掌握發言權的少數人。看看黎智英先生短短數年間,在台灣經營媒體,就可以帶走多少錢,就足以明證所言不虛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