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

回首讀經典一:絜矩之道


    時下社會紛擾,無論是政治或經濟都一團亂。看著在野黨為了政治利益,罔顧是非,挑起社會階級對立;執政黨更是無能,面對問題,非但未能妥為因應,反而隨著在野黨及媒體起舞,草率的決策,因而引發一連串的政治效應。無辜的百姓,當然更是受害者,面對持續惡化的經濟環境,無論是勞工或軍公教,大家都要勒緊褲帶,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。

    台灣何以淪落至此一全輸的局面?從現代的各種學理分析,一定有千百個說法,可以檢討改進,但往往流於片面形式,非但未能解決當前的問題,反而衍生出更多、更複雜的問題;所以不如回頭讀讀經典,聽聽老祖宗的智慧之言,找到真正當行之路吧!

    《大學》中第十章釋治國平天下說:「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,上老老而民興孝;上長長而民興弟;上恤孤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」是說在位的人能以身作則行孝、悌、慈、恕道治國,則上行下效,天下就可以平治了。其中的〝恕〞字,拆開來就是如心,也就是推己及人,有同理心之意。當領導人能將心比心,推己及人;自然能知百姓的需求,施政也就能考量到各個階層知所需,這是基本應達到的消極作為。更進一步的是要積極地做到「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」為政者想要的,先協助人民做到,自然而然地人民也會協助為政者做到。如此利益共生,當然也就能順利的平天下,達到大同的境界。

    知曉恕道治國之意後,要如何做到呢?方法就是運用「絜矩之道」,絜是度量,是畫方的工具,絜矩就是釐清個人在社會組織中所處的恰當位置。《中庸》中所說:「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......在上位,不陵下;在下位,不援上。正己而不求於人,則無怨。」綜觀今日亂象,應就是未確實做到這所謂的「絜矩之道」。試想若在野黨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好好地監督政府,不因政治利益挑起社會對立;而政府能善盡本務發展經濟,行富強之路;大家都各正其位為所當為,台灣會有今日面對的種種困難嗎?

    引述劉君祖老師的著作「一次看懂四書--孔子教你做人與處世」中所述,供當今為政者參考,或可改善當前困境:

    絜矩之恕道與天下平等有關,社會公平並不是全體一致,齊頭點的形式平等反而對社會有害,真正的公平是立足點的平等,必須針對不同對象而做權衡考慮。

    《易經》謙卦卦爻全吉,皆得善終,謙為言之兼,一切主張兼顧各方感受及利益,故能從根本化解爭端。

    謙卦大象傳稱:「君子以裒多益寡,稱物平施。」裒為引聚,聚多自然能補充不足,整體富貴後,再稱量個人貢獻做公平的分配,即可得到最合理而和諧的結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